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冯增敏和200多名战士向越军投降。回国后,他被判处了10年徒刑,但他说:“我当时真的别无选择。”
这句话,尽管简单,却道出了冯增敏心中最大的无奈和痛苦。
那时,冯增敏担任的是50军150师448团3营8连的指导员。在谅山战役结束后,他和1连的战士们正准备撤退,却不幸被越南军队困住。为了完成撤退任务,他与1连的战士们被迫增援2营。面对这种困境,撤退计划的制定变得极为关键。
越军在当时已经有些溃败,50军军部的副军长关豁明提出了一个极具冒险性的计划:在越军必经之路上埋伏,想趁机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。刘同声对此表示强烈反对,他认为越军的残暴和狡猾,绝非能轻易撼动。而且越南对中国的“救命之恩”已经彻底抛诸脑后,现在的局面,越军有可能陷入绝境时更加疯狂报复。尽管如此,关豁明的军衔较高,刘同声只能无奈接受。
这次战略失误的结果便是,2营被困,3营和其他部队急忙赶来进行营救。然而,越军那时并不单纯,他们是残兵败将,极其凶狠。营救行动中,越军利用地形和天色的掩护,让我方措手不及,双方交战的形势一度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。营救途中,1营1连和3营8连遭遇了重大损失,战斗愈发艰难。
展开剩余71%8连副连长王立新带领着第一排的战士们死守前线。在与敌军的殊死搏斗中,王立新和他的战士们大多数英勇牺牲,剩下的两名伤员也被越军捉拿。此时,战局逐渐陷入死角,无法突围,粮草也早已用尽。士兵们面临两个选择:要么成为俘虏,要么饿死在这片战场上。
冯增敏痛苦地看着这些年轻的战士,一个个的生命在他眼前消逝。他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牺牲,但眼前这些战士们还年轻,背后还有无数家人等待着他们回归。他终于忍不住叹息,“连长,我们投降吧。”
李和平,1连的连长,一拳打在了冯增敏的脸上,愤怒地喊道:“你被敌人洗脑了?我们就算死,也要死得壮烈!大不了和越南兵交换,我们怎么能当缩头乌龟!”
冯增敏也被激怒了,他愤怒地反驳:“你以为我愿意投降吗?你看着这些孩子,他们才多大?他们的家人还在等他们回去!你舍得让他们就这么死在这里吗?”
李和平一时语塞,沉默了下来。最终,他叹了一口气,“好,我跟你一起带着大家投降。”
这时,冯增敏和李和平紧紧抱在一起,痛哭流涕。两百多名战士因此成为了越军的俘虏。虽然他们保全了战士们的生命,但也将一生背负着沉重的良心负担。
然而,这个故事并未因此结束。尽管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,且这些投降的战士在交换俘虏时得以归还,但冯增敏和李和平回国后却被逮捕,最终被军事法庭判处10年监禁,且二人被开除了军籍和党籍。面对这一切,他们无怨无悔,似乎早已预见到这一结果。
十年刑期结束后,冯增敏已是满头白发。当记者们采访他,询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,冯增敏沉默了一会儿,终于叹息道:“我知道,我辜负了党和国家,但那时的我别无选择。我面前有200多条生命,背后有200多个家庭。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,我也许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。”
话语中带着无尽的辛酸和后悔,他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,继续说道:“我很感激党和国家对我的惩罚,这已经是最宽大的处理。”
然而,这一事件的影响远未结束。50军曾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队,这个荣誉是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。可因为冯增敏和李和平的投降事件,50军的声誉受到了重大打击。1985年,裁军时,50军的番号被取消,这支曾经的英雄部队也渐渐被人们遗忘。
从冯增敏的角度看,面对一场无法胜利的战争,他选择了保全200多个家庭的生命。而对于那些坚持到底、宁死不屈的战士来说,战死沙场,以壮烈的姿态奉献自己,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荣耀。无论如何,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所有人的选择与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