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近年来,西安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越来越多的全民健身设施嵌入公共空间:焕新升级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、运动设施齐全的红旗铁路公园、周边群众视为“幸福乐园”的紫薇文化广场,更多遍布“金角银边”的运动场……这些“家门口”的运动场,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深入开展,也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惠民成果。
西安市人民体育场 从竞体中心到健身乐园
八月七日,无人机视角下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。 (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实习生 付子涵 摄)
清晰的大屏幕,平整的足球场,舒适的塑胶跑道……8月8日,西安市人民体育场迎来翻新后的第一个国家全民健身日,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这里强身健体,打卡“新地标”,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。
老场地焕发新活力
展开剩余89%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曾经是中心城区唯一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场,也曾经是西安的“竞技体育中心”。这里举办过首届陕西省运动会、全国男篮甲级联赛、中国足球甲A联赛和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等高水平赛事,也为西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西安城市不断发展,市体育场设施陈旧,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。经过更新改造,充满历史记忆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于今年初焕新重开。室外游泳池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拥有八条50米标准长度泳道的现代化游泳馆;原先的综合运动馆也完成升级,现在可以开展网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群众喜爱的项目;市体育场外场更是细化出飞盘、门球、健步走等相应的健身区域。“我从小就和爸爸在老市体育场里跑步,跑着跑着就跑到了40岁,对这里确实有着很深的感情!”家住市体育场附近的刘先生感慨道。
老百姓盛赞新场馆
“跑起来,传球、打门啊……”盛夏的西安天气炎热,傍晚的市体育场内同样是热火朝天,激情四射,2025西安市群众足球联赛正在紧张进行。“球场完成翻新,这里的草皮实在是太棒了,感谢主办方市体育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锻炼场地,以后踢球也有了更好的去处。”刚刚打完比赛的球员刘恒喘着粗气,激动不已地说道。
绿茵场内,球迷们踢球健身,体验速度与激情,而场外环绕的塑胶跑道上傍晚时分也是人流如织,有家长带孩子跑步,有市民悠闲健步走,广场上还有老人练起武术、跳起舞蹈。今年47岁的陈子华正绕圈散步,他告诉记者:“以前膝盖受过伤,无法进行剧烈运动,而这里的塑胶跑道走起路来不那么硬,感觉很舒适,所以近段时间都是吃完晚饭过来走路,翻新后的市体育场确实给咱们老百姓提供了更好的健身条件!”
新落成的室内游泳馆则成为孩子们消暑的好去处。家长罗馨怡盛赞道:“孩子学习游泳五年,很喜欢这项运动。市体育场的专业场馆水质、环境都非常好,到这里锻炼更让人放心。”
全民健身新乐园
据了解,自今年1月10日正式开放以来,西安市人民体育场精准覆盖周边5公里范围社区,辐射72万市民,服务民生,构建“15分钟健身圈”,填补中心城区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空白,短短160天内更是实现了100万人次入场流量。数据还显示,市体育场不到半年时间举办30余场大中型活动,包括国家级群众体育赛事、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公益惠民等活动,这里已经成为西安市民健身打卡的新地标。
8月8日全民健身日,市体育场还举办绿茵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。市体育场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会深入贯彻国家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’的部署要求,以‘绿色开放、多元共享’为核心定位,以实效践行‘健康中国’行动,以全民健身引领城市发展,立足民生需求,创新服务模式,打造西安城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,让体育真正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、助力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劲引擎。”
紫薇文化广场 “金角银边”里藏着幸福密码
▲紫薇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区的羽毛球场内,市民正挥拍打球。 (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)
紫薇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区里,小朋友“近”享运动快乐。(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)
2025年8月5日清晨,高新区紫薇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区里一派热闹的景象。58岁的周大妈在康养器材区舒展着筋骨,脸上漾着笑意:“以前这地方设施简单、环境也一般,锻炼起来总觉得不尽兴。现在新添的这些康养器材多贴心,练着浑身舒坦!”
这个让周大妈赞不绝口的变化,源于2024年9月启动的园区提升改造工程。这个建成于2002年的老广场,曾是周边10万居民唯一的公共活动空间,但年久失修的运动设施、凹凸不平的场地路面,让健身需求难以充分满足。如今,139.8万元的改造投入让5.5公顷的广场焕发新生:园区内生态湖碧波微动,浪漫石园错落有致,儿童乐园里滑梯沙堆一应俱全;运动广场划分出小型滑板区和健身器械区;综合球场里,两片标准羽毛球场激战正酣,十余个乒乓球台前热闹非凡,益智区的凉亭内还回荡着象棋、围棋爱好者们的欢声笑语。
“从家走到球场不到十分钟,现在每天不来打两局,浑身都不自在。”家住紫薇田园都市C区的李先生一边擦着球拍,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乒乓球协会群,“你看,这300多个群成员都是附近小区的球友。改造前场地条件一般,想凑齐人打球不容易。现在有了新铺的塑胶地面和标准球台,我们自发成立了社区乒乓球协会,天天跟过节似的!”
羽毛球场上,郑大爷和老伴正在陪孙子和孙女冒着小雨挥拍打球,“以前带娃只能在小区楼下转圈,现在这里有专门的儿童区和羽毛球场,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、打球,孩子们也不再整天闹着要玩手机了。”郑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。据高新区细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石哲介绍,健身园区的改造不仅聚焦运动设施,更注重全年龄段需求:“新增的20多种器材里,既有适合老人的康养设备,也有针对孩子的益智设施,就是要让每个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健身空间。”
老旧厂房变身运动馆,街头空地改成健身角,像紫薇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区这样的“金角银边”改造项目,让广大群众“举步可达”的健身梦照进现实。“城市体育的发展,说到底就是要让群众觉得方便。”西安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西安正通过健全体系、优化布局,把体育空间嵌入城市肌理,“我们不仅要利用好城市‘空隙’,更要让每个改造项目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”据介绍,自2024年以来西安已建成多个全民健身园区,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“健身明珠”,正串联起市民的幸福生活。
雨势渐歇,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,崭新的健身步道上脚步声、欢笑声交织。周大妈和健身伙伴相约明天再练、郑大爷帮小孙子擦干了头上的雨水和汗水、李先生的社区乒协微信群里已有人开始预约场地……在紫薇广场,运动的欢笑声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共振,这里不仅记录着城市更新的脚步,更藏着西安市民对美好生活最朴实的向往。
红旗铁路公园 “退休”铁路线成了“运动主场”
在西安红旗铁路公园内,随处可见市民享受健身运动的快乐身影。 (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伟东 摄)
家住八府庄的吴幸福老人,这段时间每天吃了晚饭都会到家附近的红旗铁路公园里散步。前几年杂草丛生、垃圾遍布的红旗铁路专用线,如今成了与他一样生活在周边群众的“后花园”,而分布在公园各处的体育器材设施,让大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运动“主场”。
公园有“颜值”有“内涵”
吴幸福老人在八府庄生活了30多年,谈及这条铁路线,他是“又爱又恨”,“以前这条铁路是西安工业发展的‘见证者’,但前几年停运后,铁路沿线环境较差,再没有了往日的生机。”
据了解,红旗铁路专用线始于1958年,曾是一条为西安城北红旗机械厂量身打造的工业“货运生命线”,全长13公里,从西安东站延伸至红旗机械厂,2018年正式停运后,铁路线逐渐成为了卫生“死角”。着眼于城区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需求,2024年下半年,红旗铁路专用线片区更新改造正式启动。
城市更新,一头牵着城市发展,一头连着民生福祉,对于市民群众而言,城市更新的意义更为具体,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实现。
“当时听说要建造公园,我们打心底高兴,没想到很快就建好了,而且比大家想象中的还要好。”住在永顺东路的郭红是一名乒乓球爱好者,其称赞红旗铁路公园不仅“颜值高”,而且有“内涵”,“公园里有各种体育器材设施,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运动需求。”
诸多场地设施免费开放
今年年初,横跨未央区和新城区的红旗铁路公园对外开放,园区全长8公里、占地面积约881亩的廊道,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,建设了8个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、5座人行跨街天桥,并配套建设9条市政道路、560个停车位,有效盘活了9.02平方公里的低效零散用地。
8月1日,记者在红旗铁路公园永明驿露营茶咖休闲区看到,该区域有足球场、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乒乓球场、滑板场地以及便民健身器材等,每个场地都是“热火朝天”。这些场地全部免费开放,足球场、篮球场在今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后将开始收费,但价格也较为“亲民”,例如篮球场每人一次只需要5元钱。
今年9岁的赵子晨5岁时开始学习轮滑,这个暑假他几乎天天来这里的滑板场地玩耍,“我十分喜欢轮滑运动,以前想玩的话要么去收费的场地,要么就在小区里的平地上滑,现在有了这个公园,我简直太开心了。”赵子晨说道。在赵子晨家人看来,尽管孩子这个暑假晒黑了不少,但免费的场地以及有着同样爱好的玩伴,让孩子变得更开心、更健康。
8个主题区均有运动场地
在羽毛球场地,市民赵斌把自行车停放好后便做起了热身运动,赵斌住在几公里外的浐灞三路,当日是他第一次来这里打球,“我是从网上知道这边有免费羽毛球场地的,所以就骑着车子过来看看,这里的8片场地能够满足比较多的人,周边环境也很好。”赵斌告诉记者。
今年夏天,古城西安天气较为炎热,为了让市民群众更好地锻炼,公园方面每天晚上8点会准时打开场地灯光设施。在篮球爱好者武鹏看来这样的服务“非常贴心到位”,“最近天气很热,有时候晚上6点多过来打球都无法坚持,夜间开灯让我们能在晚上天黑后多锻炼一会儿。”
除了永明驿露营茶咖休闲区,其余7个景观主题分区也都设有体育场地设施,以满足周边市民的健身需求。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,从年初开放至7月底,公园已接待近1200万人次,这条铁路线“串”起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。
(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瑞 靳鹏 闫斌 编辑 张冬娜)
发布于:北京市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